贡方堂中医胃病怎么调理最好三分治,七分养
2024/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你是否经常吃饭没胃口?是不是因为说话带有口臭而被周围人另眼相看的尴尬?经常性的上腹部不舒服,隐隐作痛?经常呃逆、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如果常年被以上症状所困扰,那你很有可能是有慢性胃炎疾病。
很多胃病是从慢性胃炎开始的。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人群中确切的患病率难以获得,一项基于内镜诊断的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
为什么会有“慢性胃炎”?好好的胃,怎么就病了?
其实很可能是沾染了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
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种,浅表性胃炎可转变为萎缩性胃炎,且二者可同时存在。
慢性胃炎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
常见症状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有细菌感染、机械损伤、化学损伤(如药物、酒精、十ニ指肠胆汁胰液反流)以及某些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中,细菌感染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所谓细菌感染,指的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感染幽门螺杆菌,几乎都存在慢性胃炎。
Hp长期感染,可通过毒素、免疫损伤等机制,加重患者胃的损伤,甚至可以促进胃黏膜向胃癌方向发展。
胃病的常见中医药治疗方法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嘈杂”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历代医家认为脾胃肝三者之间关系失常,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故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临床治疗胃病应根据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辨证,可以分为外寒内滞、肝郁气滞(肝脏的气机和血运不畅、情志抑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中阴液不足)等证型。
中药可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胃内血流循环,以消炎解毒来解决胃内炎症。
目前南昌市贡方堂中医根据胃痛的不同证型制定了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结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灸艾灸等特色中医外治,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医案刘某,女,时年46岁。
主诉:脘腹胀满隐痛半年,近日因饮食不节而加重。
刻下症状:患者神清,精神疲惫,面色无华,无泛酸,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小便数,大便稍稀。舌淡,苔舌中淡白,根处稍有厚腻,脉细弱。经西医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证。拟以运脾汤加减治疗。
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仙鹤草15g,石菖蒲10g,炒麦芽12g,枳壳10g,藿香15g,广木香10g,砂仁10g,黄芪10g,焦三仙各15g。6剂,日1剂,水煎温服。
服完6剂后复诊:自觉症状有所缓解,大便稍硬,肠鸣,失气颇多,欲食,食后稍有饱胀感,无泛酸,疼痛不明显,舌淡,苔白,脉弱。继以原方加减治疗周,病情明显好转。后嘱节其饮食,佐服补中益气丸善后。
按: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的范畴。该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外邪侵犯所致,影响到脾胃升降失常,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从而湿困中焦,日久化热,中焦枢机不利所致。李杲《脾胃论》中言:“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病变部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本病属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日久入络。临床治疗时,要采取攻补兼施,动静结合的治法,以期达到健脾运气,调整气机升降的目的。
若胃痛症状持续不消失,或反复发作,无论症状轻或重,都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再针对性用药。
专家介绍陈顺涛,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医院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工作多年。医院皮肤科进修深造。
擅长使用中医内调和外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甲亢、减,桥本氏甲状腺炎,内科疾病,疑难杂症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妇科月经失调、各种类型的闭经如多囊卵巢、卵巢早衰、月经稀发以及复发性流产、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等妊娠病。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皮肤疾病如过敏性尊麻疹,顽固性皮肤癌痒症,座疮性皮炎急慢性湿疹,带状疯疹,疗疮疗毒,性病等疑难病症。
坐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六上午9:0-下午16:0
坐诊地点: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洪城时代广场1栋贡方堂国医馆·中医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