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甲状腺结节就离癌症不远了专家有话说

2021-6-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

  在我国,19%—67%的人甲状腺内存在结节。

  根据最新的研究文献报道,

  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大约为20%~70%,

  其中9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

  但是,很多甲状腺结节患者都有一个顾虑,

  那就是甲状腺结节是否会恶化为癌症呢?

  医院普外三病区张俊杰主任介绍说:“在众多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的仅占5%~10%左右。”

  甲状腺究竟是个啥?患上甲状腺结节怎么办?要是不幸发展为甲状腺癌又该如何从容面对?

  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的前面和两侧,外形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

  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它体积不大,仅有20-30g,但它的功能可不小。

  正常人如果没有甲状腺,将直接影响代谢能力等。

  怀孕的女性如果甲状腺功能出现问题还会影响婴儿的智力水平,甚至可能患上呆小症。

  甲状腺结节根据病因可以分为5种类型:

  甲状腺炎性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块;甲状腺囊性病变;甲状腺腺瘤;甲状腺恶性肿瘤。

  除了最后一种,前面4种大多都是良心病变,所以一旦患有甲状腺结节,千万别慌张,但须引起重视,先做几项检查明确情况。

  超声检查:彩超是发现甲状腺结节、并初步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精密度较高、无辐射、可重复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液中甲状腺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TGA)等。

  CT或磁共振检查:甲状腺CT、MRI检查可以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情况,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等等。

  细胞学与病理学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有癌变的可能,应当及时进行甲状腺结节细胞学穿刺或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

  针对良性结节,可根据及具体情况选择是否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

  甲状腺结节的多少、大小不是手术的主要依据。

  甲状腺结节的B超TI-RADS有五个分级,

  四级或五级就需要考虑手术了。

  一般来说,良性的结节如果有明显压迫感,

  或者大小超过4公分时医生都会建议手术,

  其他情况均可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即可。

  一旦患上甲状腺癌,也不要谈癌色变。

  遇上癌是不幸的,

  但如果你遇上的是甲状腺癌,

  那是不幸中的万幸。

  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肿瘤”,

  它很懒,不爱转移,也不爱进展。

  目前分化型甲状腺癌10年存活率超过90%以上,早期微小癌10年存活率接近%。

  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无需开刀,通过微创手术即可治疗,不仅不影响美观,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保护甲状腺功能。

  其中经口入路的甲状腺癌治疗具有创伤小、体表无瘢痕、皮下组织分离面积小、恢复快等优点。

  温馨提示:如果检查出有结节,结节不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建议半年做一次检查,如果确定是稳定的良性结节,基本一年做一次检查就足够了。

  同时记住“三个90%”原则:

  9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

  90%以上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无需手术;

  90%以上的甲状腺癌预后良好。

  所以甲状腺结节不可怕,

  医院遵医嘱观察、治疗即可。

  那么如何预防甲状腺结节呢?

  1.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要适当摄入碘,过多的摄入碘会导致甲状腺结节,并且碘过量会导致甲亢,而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

  要增加蛋白质摄入,比如,新鲜的肉类,蛋类,牛奶豆浆等,还要补充维生素B类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芹菜,油菜,油麦菜等等。

  同时应该适量摄入一些海产品,比如,鱼、虾、蟹等,因为虾和各种海鱼富含丰富的碘,比平时吃的碘盐中的碘含量高出很多倍。

  2.保持愉悦的心情。

  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多与情绪有关,一般情绪抑郁的人或者是经常生气的人,多发甲状腺结节疾病。所以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心情。

  3.规律作息,避免过于劳累。

  甲状腺结节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研究表明,长期熬夜加班,并且背负沉重的生活负担以及社会压力的人,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失调,从而造成甲状腺结节的发生。

推荐阅读

这“八个注意”,轻松预防甲状腺结节癌变!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原因您一定要清楚!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5级划分标准是什么?治疗、饮食要注意什么?

警告:有甲状腺结节的人,4种常见蔬菜再爱吃也别碰,让病情加重!

  ?感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hht.com/jzxyyy/11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