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甲状腺结节无需手术
2021-9-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蓝字
随着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甲状腺结节很常见,B超检查可以发现20%以上的人群有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结节比较小无法触及,只有部分人通过触诊可以摸到结节。
发现甲状腺结节,不要恐慌,绝大部分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其中约有5%是恶性的。但要引起重视,需要定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果结节生长加速就要引起警惕了。
那什么样的结节要引起重视?
1、年龄和性别:20岁以下、60岁以上是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男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比女性低得多,但是恶性的几率却比女性要高。
2、结节大小:小于10毫米结节,除有高度可疑癌因素,可继续观察。
3、质地:结节较软、光滑、可推动者多良性,反之可能为恶性。
4、生长速度:生长较快的多是癌。但是在剧烈咳嗽或突然用力以后,甲状腺结节突然明显增大了,这种情况往往可能是腺瘤内出血引起的快速增大而非癌。
5、其他情况:如有否压迫症状、B超检查有否钙化、颈淋巴结是否肿大、核素扫描结果等综合考虑。
6、细针穿刺检查:必要时可以对可疑结节行细针穿刺,获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定的假阳性、假阴性几率。
什么情况下应该再做进一步检查?
一般来说,甲状腺结节可以根据超声特点做出大致推测,而确诊需要细针穿刺细胞学、粗针穿刺或手术病理学结果。
当超声出现中度到高度可疑的表现时,如25px以上的低回声结节;出现上述提及的恶性超声征象(低或极低回声、实性、边缘不光整、钙化、垂直位生长)的结节;伴有可疑转移性颈部淋巴结时需要做如下检查:
如甲状腺功能测定(对于有功能的结节需额外行甲状腺核素显像评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基本明确结节良恶性;当结节较大时则部分病人还需做CT、PET-CT等检查,明确其与邻近组织(如血管、神经等)的关系。
在临床上,主要对直径大于25px的结节进行评估,若超声提示结节可疑或伴随淋巴结可疑转移、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时,也应对一些直径小于25px的结节进行评估。
对于评估结果为恶性的结节、部分出现压迫症状的良性结节以及有功能的结节则需要进一步处理。对于穿刺结果为恶性的结节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指征的部分结节可考虑消融手段;对于穿刺细胞学不确定或无法诊断的结节,若反复活检仍无法确诊、而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结节增大或出现恶性病变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治疗;对部分临床低危的微小癌可以暂不处理,但应注意微小癌并不代表低危癌,需要密切观察。
如果评估结果为良性的结节建议随访,当结节增大或出现恶性征象时应再次评估;若结节明显增大,引起压迫等症状时,即使是良性也可以考虑治疗。
确诊甲状腺结节之后怎样治疗?
随着超声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直径仅有几毫米的甲状腺小结节也无处“藏身”。当人们手揣着被诊断为“小结节”的报告时,心中还是不免一紧。多数人都期望通过手术“一刀切”的方式,远离疾病的侵扰。
这种“恐癌”心理在门诊患者中到处可见。其实,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如果患者被诊断为良性结节,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由于手术为创伤性治疗,本身会有一定损伤风险,可造成术后不适及部分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采用随访,必要时药物治疗,随访周期一般半年为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