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甲状腺炎病因病机特点和中医命名探析

2020-2-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编辑推荐语

认为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命名为“瘿毒”更符合精准医学要求,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发病率逐步升高,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散风透邪,使“毒邪”消散。“毒邪结聚”为主要病因病机。“毒邪蕴结不解”导致局部气血及津液运行障碍,引起甲状腺局部肿胀、灼痛,并伴发热;热毒旁窜、灼伤耳后经络引起疼痛。《中医外科学》教材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归于“瘿痈”,但其临床不化脓的特点与“痈”的定义相违背,不能正确体现其病因病机。通过对“毒”的认识与中医疾病命名原则相结合,认为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命名为中医的“瘿毒”更符合精准医学要求,有利于规范临床教学,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亚急性甲状腺炎好发于30~50岁中青年女性,国外文献报道本病约占甲状腺疾患的0.5%~6.2%。西医认为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较长,一般为4~6个月。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KLuotola等认为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免疫功能紊乱,而发为本病。Hamaguchi等认为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西医治疗本病方法及疗效相对有限,目前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患者难以接受,且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恢复。最新报道应用硒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无法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医治疗本病有其显著优势,已成为防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现代中医临床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和治疗

1.1临床表现

亚急性甲状腺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在其发病过程中会伴随甲状腺肿大、疼痛或发热、耳后疼痛等症状。发病初期由于炎症破环甲状腺滤泡,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一过性增高,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悸、多食、多汗、怕热、震颤等。血清FT3、FT4增高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使碘-吸收率明显降低,出现分离现象。随着炎症减退和甲状腺胶质的耗竭,临床由甲状腺功能亢进转为甲状腺功能减低并逐步恢复正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本病早期增快,50mm/h时,对本病是有利的支持。

1.2辨证分型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因体质及外界环境发生不同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证型、转归及预后,临床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姜兆俊对本病有独特的见解,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肝郁胃热、热毒循经上扰所致。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热毒”与一般感染性疾病中的“火热之毒”显著不同,其性质与风湿或免疫系统疾病的病因相类似,并将其归属为“风湿热毒”。临床治疗具有其鲜明特色,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根据临床表现急性期分为热毒内结型和阴虚内热型。许芝银根据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程演变规律总结为外感风热证、外感风寒证、肝郁蕴热证,气阴两虚证、瘀热互结证,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痰气互结证等证型,辨证施治。范崇信临床分为热毒炽盛、阳虚湿困和肝郁蕴热三种证型。刘雪梅认为热毒壅盛、血热夹瘀型是亚急性甲状腺炎最常见的证型,饮食、情志内伤、水土等因素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主要病因,肝郁化火,痰凝气结,郁而化热。根据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分为初期、中期、恢复期。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不同阶段中,“毒”作为主要病机影响疾病全程,对疾病的辨证分型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代中医名家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均将“毒”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并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毒”对机体的不同影响进行分型治疗。

1.3临床治疗

姜兆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丰富经验。局部与整体结合,注重阴虚内热对本病的影响,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对于急性期的热毒内结型,进行疏肝清胃、散风透邪;急性期的阴虚内热型在疏肝清胃、散风透邪的基础上加滋阴清热。提出祛风除湿与清热解毒散结并重,治疗上重用虎杖与雷公藤。

许芝银采用清肝泻热、和营解毒、理气止痛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蕴热证,方以栀子清肝汤加减;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止痛法治疗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方以生脉散加减;温阳化痰散结法,治疗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方以阳和汤加减;理气化瘀、化痰散结法,治疗气滞血瘀、痰气互结证,方以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范崇信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炽盛型,临床总有效率%。刘雪梅初期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中期以行气利水、健脾温阳为主;恢复期以化瘀散结、疏肝理气为主,临床均取得良好疗效。

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分型与毒的关系密不可分,注重针对“毒邪结聚”作为病因病机进行相对应的清热解毒治疗,疾病后期注重对热毒导致的阴津耗伤进行养阴生津清热,在临床上均取得良好疗效。

2病因病机特点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程较长,符合毒邪重浊胶黏的特点;本病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外感热毒;气机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而产生瘀血和痰浊,痰浊和瘀血阻碍气血津液运行,相互影响。外感热毒之邪入里与痰浊、瘀血相搏产生有形实邪,进一步影响局部气血运行和加重痰浊瘀血积聚,则出现甲状腺肿大和疼痛。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均循颈前过耳后,颈前“热毒”灼伤经络,则易引起颈部连及耳后部位疼痛。“毒”为热邪,加之气郁化热化火,导致机体出现热盛之象,如心悸、多食、多汗、怕热、震颤等类似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但此热毒局部结聚不足以致热盛肉腐成脓,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化脓性表现。根据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特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与“毒”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毒”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具有依附性、广泛性、从化性、选择性,易交结为患,易损伤脏腑。本病的发生与外来毒邪有密切关系,大多先由外感病毒性感冒引发。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中的“内毒”,多由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脏腑及气、血、津液运行,日久集聚成瘀、成痰,日久蕴结化热而成“毒”。于世家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因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体质因素有关。病初多由风温等热邪袭表,入里化热,热毒壅盛,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瘀热、痰毒互结于颈前而发。肖璟等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机体内在病理变化主要有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热毒灼津炼液为痰,痰热互结于颈前,如遇外感风热之邪上犯颈咽,两毒邪相合而发病。

根据临床医家治疗的经验,结合本病的病程及临床特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主要病机“毒邪结聚”,切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中医对毒的认识

中医学对毒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归结为外感病因和药物两方面,包括“寒毒”“热毒”“清毒”“湿毒”“燥毒”等。

《金匮要略》首次将毒分为“阴毒”和“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并指出两者均与颈前咽喉痛有重要关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毒分为“温病毒”“时气毒”“热病毒”三种。

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进一步细化了张仲景提出的阴毒、阳毒,认为外感病发生的共同病因是“毒”,且“毒”有阴阳寒热属性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伤寒、温热、中风、暑湿等。

刘河间和张从正对“毒”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毒学说”具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将“毒”作为病因进行探讨。喻昌首次将“毒”作为疾病的内因。《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蕴成毒”。《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现代学者对“毒”也有进一步研究。常富业等认为“毒”与邪气蕴结密不可分,并将“毒”分为内毒和外毒。罗国钧认为“毒”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成瘀,瘀久亦可蕴而化毒;正虚邪盛亦可化为“毒”。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毒”作为病理产物,机体气血运行失调而生;作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外邪;亦可作为病名或治法,如丹毒;还指代药物偏性及毒性。

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医家对“毒”的认识和阐述,笔者认为上述分析之毒与古代文献及现代所述之“毒”相一致,将“毒邪结聚”作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病机有文献及理论支持。

4中医命名探讨

目前,现有《中医外科学》教材,均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归属为“瘿痈”章节,瘿痈的定义为:“甲状腺炎症性疾病,以喉结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为特点,发病急骤,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或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教材总论中,对“痈”有明确解释,“痈者,壅也。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如颈痈、腋痈。”教材中病名除“瘿痈”外,如肝痈、肠痈、子痈、颈痈、腋痈等,均符合化脓性疾病的定义特点。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症状并无化脓性表现,其中医命名与书中基本概念、定义相矛盾,在学习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困惑。

《诸病源候论》最早对“瘿病”进行描述,分为血瘿、肉瘿、气瘿三种,并指出瘿病的产生与水土有一定相关性。《千金翼方》中对“瘿病”的分类有所增加,包含气瘿、劳瘿、忧瘿、泥瘿、石瘿五种。在历史文献均未提及“瘿痈”及“瘿毒”

《中医外科学》教材中指出: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出“瘿痈”,是现代依据其局部表现特点而确定。此命名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相符,但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非化脓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并不适用。

为了规范中医对疾病的命名,笔者提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命名问题。由于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命名比较笼统。随着中医对疾病研究的逐步细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不同疾病的命名进行规范,有助于认识疾病的基本病因,发现影响疾病的关键病机,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治疗。

宋景贵考量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和临床症状,首次提出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命名为“瘿毒”。笔者根据现代名家临床治疗经验,结合临床疗效证治分类及治法,通过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病因病机分析,根据中医对“毒”的认识和中医命名原则,认为将亚急性甲状腺炎命名为“瘿毒”最为合适。

5小结

纵观众多医家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治疗经验,尽管分型不尽相同,但在治疗方法及用药方面,始终围绕“毒”进行。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表现总结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为“外毒”与“内毒”相合,主要病机为“毒邪结聚”。故笔者认为,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瘿毒”作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命名较为恰当,体现了命名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为了中医病名的科学和规范,亚急性甲状腺炎命名为“瘿毒”应考虑写入教材,对其进行单独、系统、详细描述,以指导教学科研和临床诊疗,规范中医疾病命名,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中医学内容。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项目(编号:BSYY0

32)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3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素芹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源于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zhht.com/jzxyyy/9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