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速递nbsp伊藤公一甲状腺乳头
2017-2-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所有甲状腺癌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指南在PTC的治疗建议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7月3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CATO)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在贵阳召开,来自日医院的伊藤公一教授就“PTC的治疗策略”这一主题作了精彩发言,并简要介绍医院的发展概况。医院的发展概况
医院由伊藤公一教授的祖父在70余年前创办,经历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医院不仅在规模、门诊量、手术量方面取得了极大发展,在甲状腺专科领域的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比于早期主要接诊Graves’病或者甲状腺肿患者,现在就诊于医院的患者中,甲状腺肿瘤以及桥本甲状腺炎(HT)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而在所有手术病例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比例达到了59.8%。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在所有进行细胞学诊断的患者中,PTC患者比例达90.3%。
日本学者对于PTC治疗的观点在欧洲和美国,甲状腺全切+放射性碘消融(RAI)是PTC治疗的主流方式,但在日本,PTC通常只进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或甲状腺次全切除,切除甲状腺组织比例约为60~70%,相比而言,日本在PTC的手术切除范围方面显然更为保守。
伊藤教授援引第37届日本甲状腺外科协会年会上的一项问卷调查进行了说明。对于肿瘤较大(3cm)的PTC手术切除范围,大多数日本学者选择单侧甲状腺切除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选择甲状腺全切术的学者仅占20%;而对于此类患者的RAI治疗,有超过半数的日本学者持反对意见。
对于肿瘤体积较小(直径≤2cm)的PTC患者的治疗,99%的日本学者认为肿瘤直径1~2cm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对于直径≤0.5cm者,仅有27%的学者认为有手术指证;同时,仅有1%的日本学者认为肿瘤直径1cm以下的PTC患者需要接受甲状腺全切术,即使是对于直径1~2cm的PTC患者,也仅有5%的日本学者赞成使用甲状腺全切术。
PTC选择甲状腺全切的指证甲状腺全切术可以彻底清除甲状腺内的微转移灶,有利于术后使用RAI治疗,并有助于使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作为肿瘤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与此同时,甲状腺全切术也导致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患者术后需要终生接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淋巴结转移灶可能不摄碘而导致RAI治疗的失败。
在对-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PTC患者进行存活率分析后发现,例接受单侧甲状腺切除的患者10年生存率为98.9%,20年生存率98.1%;而同期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术的PTC患者,其95.1%的2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前者。
伊藤教授建议,在术前评估中符合以下条件中任意一条才适合选择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内转移、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N1)、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4cm。此外,伊藤教授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只在出于治疗目的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