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方剂总结中医外科总结
2016-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执业药师考前30天冲刺.00元
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协议班
康复理疗师,人社部高级证
办理医学类中专学历(可以考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药师)
一、疖
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疖:蕴(五+黄)、浸(暑)、恋(仙+增,神+参)二、痈①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痈:毒(仙)、热(仙+五)、虚(托)三颈痈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颈痈:牛解+银四、有头疽①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②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③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④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有头疽:火(黄+仙)、湿(仙)、阴(竹黄)气(八+仙)五、丹毒①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②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③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④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丹毒:风(普)、肝(柴清)、湿(神+萆)、胎(犀+黄)六、瘰疬①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瘰疬:痰(开)、阴(六+骨)、两(香贝)七、褥疮①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②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③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褥疮:瘀(府)、毒(生、透+萆)、虚(托)八、乳痈①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②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③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乳痈:滞(瓜牛)、盛(透)、恋(托)九、乳癖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乳癖:肝(逍)、痰(逍+桃红)十、乳核①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②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乳岩:肝(效+开)、冲(二仙+开)、毒(八)、两(荣)十一、乳衄①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②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十二、乳岩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③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⑤脾虚胃弱——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十三、气瘿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气瘿:(四海)十四、肉瘿①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肉瘿:痰(逍+海藻)、两(生+海藻)十五、瘿痈①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②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十六、失荣①气郁痰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②阴毒结聚——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③瘀毒化热——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失荣:结(花开)、聚(阳)、化(五+坚)、两(八+四勇)十七、肾岩①湿浊瘀结——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②火毒炽盛——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③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肾岩:湿(三妙+肿)、火(龙+四勇)、阴(知+大补)十八、蛇串疮①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等。②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③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十九、癣①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②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癣:聚(消风)、注(萆)二十、湿疮①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②湿热浸淫——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③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④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二十一、婴儿湿疮①胎火湿热——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②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二十二、接触性皮炎(1)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紫荆皮、僵蚕(2)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二十三、药毒①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②热毒入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③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二十四、瘾疹①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②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③胃肠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④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瘾疹:寒(各半)、热(消风)、湿(圣)、虚(当饮)二十五、牛皮癣①肝郁化火——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②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③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二十六、猫眼疮①风寒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②风热蕴肤——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③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④火毒炽盛——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二十七、白疕(寻常型)①血热内蕴——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②血虚风燥——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③气血瘀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④湿毒蕴阻——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⑤火毒炽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白疕:蕴(犀)、燥(当饮)、滞(桃红)、阻(萆)、盛(瘟)二十八、粉刺①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②肠胃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③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粉刺:肺(枇)、肠(茵)、痰(二陈+桃红)二十九、酒齄鼻①肺胃热盛(红斑型)——清泄肺胃积热——枇杷清肺饮②热毒蕴肤(丘疹脓疱型)——清热解毒凉血——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③气滞血瘀(鼻赘型)——活血化瘀散结——通窍活血汤三十、瓜藤缠①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②寒湿入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阳和汤三十一、红蝴蝶疮①热毒炽盛——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③脾肾阳虚——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⑤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⑥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红蝴蝶疮:热(犀+黄)、阴(犀+黄)、阳(附八+真)、肝(四君+逍)瘀(逍+府)三十二、淋病①湿热毒蕴(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草红藤、萆薢②阴虚毒恋(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淋病:湿(龙)、阴(知)三十三、梅毒①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虎杖②血热蕴毒——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③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④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⑤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梅毒:肝(龙)、蕴(清营+桃红)、结(五虎)、损(地饮)、虚(苓)三十四、尖锐湿疣①湿毒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酌加马齿苋、土茯苓、大青叶②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三十五、内痔①风热肠燥——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②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③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④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三十六、肛痈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②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③阴虚毒恋——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三十七、肛裂①血热肠燥——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②阴虚津亏——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③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三十八、脱肛①脾虚气陷——补气升提,收敛固涩——补中益气汤②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三十九、子痈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②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四十、子痰①浊痰凝结——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阳和汤,配服小金丹②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③气血两亏——益气养血,化痰消肿——十全大补汤,兼服小金丹四十一、阴茎痰核痰浊凝结——温阳通脉,化痰散结——阳和汤合化坚二陈丸四十二、尿石症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②气血瘀滞——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③肾气不足——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四十三、慢性前列腺炎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②气滞血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③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④肾阳虚损——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四十四、股肿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②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③气虚湿阻——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四十五、血栓性浅静脉炎①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清利通络汤。发于上肢加桑枝;发于下肢加牛膝;红肿消退,疼痛未减者,加赤芍、泽兰、地龙、忍冬藤②脉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用牛膝,兼服四虫丸③肝气郁结——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疼痛重者,加三棱、鸡血藤、忍冬藤四十六、臁疮①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②气虚血瘀: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四十七、脱疽①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②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③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④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四十八、肠痈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备注:除此以上常考内容外,其余的内容也有可能会出现在考试中,也需要复习的过程中加以了解。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阳阴发病缓急急性慢性病位深浅皮肉筋骨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灼热不热或微热肿形高度高起平坦下陷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不局限,根脚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比较剧烈不痛、隐痛、不痛或抽痛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稀薄或纯血水病程长短较短较长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3.辨肿:
(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
(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
(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
(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4)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伴腥臭味。
(5)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8.疖:
(1)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2)有头疖和无头疖的区别是有无脓头。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分为坚硬型和多发型,外治宜作十字形剪开。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3)疖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9.疔:
(1)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2)颜面部疔疮与疖的鉴别:疖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疔疮肿势范围约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3)手足部疔疮包括: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形似小红萝卜)、托盘疔、足底疔。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必要时行对口引流;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5)红丝疔的外治宜用砭镰法。
10.痈:
(1)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2)痈的辨证论治:
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
热胜肉腐证--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3)颈痈辨证论治: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4)腋痈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脓成加炙甲片、皂角刺。
(5)脐痈辨证论治:
湿热火毒证--治法: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脓成或溃脓不畅,加皂角刺、黄芪;热毒炽盛,加败酱草、大青叶;脐周肿痒,加苦参、白鲜皮、滑石。
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6)委中毒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治法:和营活血,消肿散结;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湿热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气血两亏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11.发:
(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锁喉痈辨证论治:
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胜肉腐证--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伤胃阴证--治法:清养胃阴;方药:益胃汤加减。
(3)臀痈辨证论治:
湿火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痰凝滞证--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气血两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12.有头疽:
(1)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2)有头疽的辨证论治:
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托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13.流注辨证论治:
余毒攻窜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暑湿交阻证--治法:解毒清暑化湿;方药:清暑汤加减。
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14.丹毒:
(1)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丹毒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的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的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的流火,多生于新生儿臀部的赤游丹毒等。
(2)病因:素体血分有热,血热火毒为患。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
(3)辨证论治:
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湿热毒蕴证--治法:利湿清热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5.内陷的分类: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分为三种:发于有头疽1~2候毒盛期的火陷(阴液不足),发于2~3候溃脓期的干陷(气血两亏),发于4候收口期的虚陷(脾气不复)。
16.乳房疾病:“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
17.乳房触诊:其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18.乳房疾病辨证论治
乳痈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乳癖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乳核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乳岩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19.乳癖、乳核与乳岩的鉴别:
(1)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2)乳核: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进展缓慢。
(3)乳岩: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瘿:
(一)病因:
(1)气瘿:一为忧恚,二为水土。
(2)肉瘿: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3)瘿痈: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
(二)名称:
(1)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
(2)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3)瘿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
(4)石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三)临床表现:
(1)气瘿:女性发病率较男性略高。一般多发生在青春期,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入学年龄的儿童。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如肿块进行性增大,可有压迫症状。
(2)肉瘿: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
(3)瘿痈: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4)石瘿:“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血行转移多出现在肺和骨。甲状腺同位素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
(四)治法:
(1)气瘿: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2)肉瘿: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3)瘿痈: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4)石瘿:石瘿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五)辨证论治:
(1)气瘿: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2)肉瘿:
气滞痰凝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3)瘿痈:
风热痰凝证--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气滞痰凝证--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柴胡舒肝汤加减。
21.瘤、岩
(一)名称:
(1)脂瘤:脂瘤又称粉瘤。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好发于青春期。
(2)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3)肉瘤: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多见于成年女性。西医所称的肉瘤是指发生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与本病有质的区别,临证中不可混淆。
(4)失荣: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二)辨证论治:
(1)脂瘤
痰气凝结--治法:理气化痰散结;方药:二陈汤合四七汤加减。
痰湿化热--治法:清热化湿,和营解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血瘤
心肾火毒证--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肝经火旺证--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脾统失司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3)失荣
气郁痰结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药:化痰开郁方(经验方)。
阴毒结聚证--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散结;方药:阳和汤加减。
瘀毒化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气血两亏证--治法:补益气血,解毒化瘀;方药: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备注:除此以上常考内容外,其余的内容也有可能会出现在考试中,也需要复习的过程中加以了解。
执业药师考前30天冲刺.00元
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协议班
康复理疗师,人社部高级证
办理医学类中专学历(可以考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药师)
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咨询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