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和骨骼健康2
2017-3-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4、甲状腺激素异常对骨代谢的影响
4.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病因是Graves病、毒性节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大多数研究表明,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引起高转换性骨质疏松。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刺激骨细胞使其活性增强,骨转换增高。研究表明,患者成骨标志如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KP)、骨源性硷性磷酸酶(B-ALP)和骨吸收标志如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尿吡啶啉(Upyr)、尿C端交联相关肽(ICTP)均高于正常,其中骨吸收指标升高的更加明显,但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形成,导致相当程度的骨量丢失。因此,甲亢患者出现骨密度下降。
骨量的下降使甲亢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上升,并且具有早发的特点。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有甲亢病史的患者髋骨骨折的危险性显著上升。过量甲状腺激素对骨骼的副作用常见于女性,尤其是绝经期后患者。许多研究证实,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患者骨密度明显上升,并逐渐恢复正常。不过,随着第三代TSH检测技术的进展,使甲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因此,甲亢对骨的副作用将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甲亢时甲状腺激素的增多可引起骨量的减少,甚至可导致骨折。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甲亢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检测患者的骨密度,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4.2TSH内源性或外源性抑制
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对骨骼的副作用不仅限于甲亢患者,而且见于采用超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的甲癌和非毒性甲状腺肿患者。服用超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是为了抑制TSH分泌,以达到抑制疾病的发展与复发。此外,超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尚被用来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
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骨的作用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现有的资料提示,过量甲状腺激素对绝经前妇女的骨健康无明显副作用。Quan等对采用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甲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绝经前妇女在接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平均7.1~7.9年)后,骨密度(BMD)无变化或仅有轻度的下降。而绝经期后妇女骨密度的变化仍有不同。有研究认为绝经期后妇女若接受抑制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其骨代谢会受到显著影响。
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骨的副作用关键在于TSH受抑制的水平。最近一项大型临床试验观察了例年龄大于65岁的女性患者,发现当受抑制的TSH水平≤0.1mU/L时,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椎骨骨折的发生率为4倍。他们认为低水平的TSH是导致骨量丢失,使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导致的骨量丢失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临床上应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给予一定量的钙剂或雌激素治疗。研究发现,TSH的水平抑制在0.1~0.5mU/L时,骨折的发生率则无明显的差异。同样Baldini等观察了89例绝经前及绝经期后的女性患者,她们因为患良性甲状腺结节而采用L-T4抑制治疗。经治疗TSH水平波动在0.1~0.7mU/L范围,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对骨密度无明显的副作用。
因此,对接受甲状腺激素部分或完全抑制TSH治疗的绝经期前和绝经期后妇女应该进行骨量评估,以减少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4.3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通常采用将TSH水平维持在0.5~5.0μU/mL的左旋甲状腺激素(L-T4)剂量,青年和老年L-T4剂量分别在1.7μg/kg/d和1.0μg/kg/d左右。一般认为,这种治疗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患者的骨量无显著影响。
多数研究表明,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期后妇女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也有一些资料显示,绝经期后妇女使用替代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使骨密度降低,而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骨密度。虽然骨密度下降的严重后果是髋骨骨折,但英国的一项大型临床观察表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与的髋骨骨折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甲状腺激素在维持骨的完整性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将导致骨生长、发育和骨重建的改变。进一步深入研究甲状腺激素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对了解内分泌性代谢性骨病的发病机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甲状腺疾病的病情、病程、患者种族、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抑制治疗或替代治疗),加之研究方案和测量骨量技术的差异,使临床上研究甲状腺激素与骨代谢的关系仍然存在一定困难。